网络营销一站式服务品牌 咨询热线 :0579-83835999
官方微信 | 诚聘精英 | 联系环讯 | 网站地图
学雷锋 献爱心——环讯志士仁人捋袖献血记
发布日期:2013-3-5 发布人:环讯编辑部 点击量:228

        3月5日是全国人民向雷锋学习的节日,在举国上下一齐学习雷锋、纪念雷锋之际,永康总部中心举办了“学雷锋好榜样,爱心献血我提倡”活动,环讯传媒也积极响应号召,组织爱心人士参与献血活动,用这种特殊的方式,像雷锋表示敬意。据了解,环讯传媒共有20人报名参加,16个人参与献血。

献血不只是一天一时之事

       环讯传媒的黄伟纲这次已经是第四次参与献血。据他介绍,在2003年的时候,他看到永康有很多无偿献血的宣传,在他对献血进行一番了解之后,便在一个流动献血车前献了400cc的血。在报名参加公司的这次活动后,他告诉记者,“我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,而且献血对自己也是有益处的,助人助己吧。”
        据了解,他这次不仅参加了献血,还参与了了解造血干细胞采样存留的活动,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“现在全国有百万等待造血干细胞的病人,都是非常需要爱心人士的帮助的,献造血干细胞与献血不同,现在献造血干细胞只是存一个样,等到有病人需要帮助了,才真正的需要去献造血干细胞,所以在采样之前,志愿者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,一旦采样完成了,以后是不好去变卦的。”
        黄伟纲听了医生的介绍后,无不遗憾对记者说,“我也是刚刚才了解到这事,这次太匆忙了,医生让我慎重考虑,所以这次没献成,不过我也希望尽快把这件事做起来吧,今天回家去就去了解一下,和家人商量一下。”

我们要传达的是“雷锋”的精神

       环讯传媒积极响应这次总部中心举办的活动,少不了总经理陈伟峰的“雷锋”精神。在接到消息后,陈总就在第一时间报名参与,并积极动员环讯员工。在献血过程中,陈总对记者说:“我是很久以前就想要参与献血活动的,可都被其他事情耽搁了,这次能献成血也算是完成了我的一大心愿吧。”
        在这次活动中,陈总一共献了400cc的血,他告诉记者,献血不仅是只是一次献爱心的活动,更重要的是要传达一种“雷锋”精神。“献血对人是非常有好处的,流水不腐,现在我们将体内的一部分血贡献出来,去帮助有需要的人,又让体内的造血系统活跃起来,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。这样的好事,何乐而不为呢。”

希望能帮到更多有需要的人

       环讯传媒的雷琴是第一次参与献血活动,据了解,在献血报名的时候,雷琴因为有事耽搁错过了,但今天知道公司参与了这个活动,立马表示她也要参加。她说,“以前对献血不是很了解,也没有什么机会,现在能趁着公司的活动,献一献爱心,也是非常好的。”
       在献血现场,雷琴认真地听志愿者讲解献血的相关知识,然后与自身的情况相对照,认真地填写表格。在下了献血车之后,雷琴表示,希望以后还能有这种机会,可以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。

 

 

献血小贴士:
        1. 献血会影响自身体质吗?
        答:不会。身材正常的人约有4000~5000毫升血液,失血超过10%才会有明显的感觉,包括头晕、心悸、四肢无力等,女孩来月经时也会有这些症状。如果在短期内大量失血,症状会更加明显,可出现苍白、出冷汗等。献血的量是根据人的公斤体重来计算的,一般献血200毫升不会影响生理需要。

        2. 献血会破坏干细胞?
        答:不会。人体在正常情况下,血细胞也在不断新陈代谢,比如红细胞的寿命大约120天,最后凋亡消失,血液得靠骨髓内的干细胞产生,维持动态平衡。献血让血细胞丢失快了,造血干细胞就会加速生长,迅速补充。

        3. 脑力劳动者不宜献血?
        答:不会。献血后身体可以自动通过加速血液循环,提高红细胞释放氧气的比例,增加心脏输出量等机制避免缺血缺氧的发生,脑力劳动者顶多会有很短时间的不适。只有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,例如一下子少了10%的红细胞,才会有酸性增加的问题,这时人体会自动调整血液分配,外周血管肌肉收缩,优先向心、脑、肾这三个重要的器官供血。

        4. 献血的好处是什么?
        答:很多。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献血有益健康。献血可预防、缓解高粘血症,可预防、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,可促进、改善心理健康,可延年益寿。

新闻中心
客户案例行业分类

给我们留言 FEEDBACK
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
永康市环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

地址:浙江省永康市总部中心金山大厦7楼
邮政编码:321300

服务热线:0579-83835999 83837777
业务经理:15058589292
总经理:13905894633
E-mail:sales@it579.net

浙公网安备 33078402100092号

版权所有©2016 环讯传媒
浙B2-20100087-1